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光棍节”没有传统典型仪式的规范性和神圣感,却有其独特的节日仪式文化,具有一定的社会与文化意味。
“光棍节”折射出的是新生代光棍们面对光棍身份的轻松、戏谑、自嘲、调侃的社会文化心理需求,同时制造出一种青年群体的文化认同。
我们知道,任何节日都是人类为适应生产或生活的需要,在特定时间共同做特定的事而形成的文化认同。而亚文化则是青年人通过风格化的、另类的符号对主导文化进行挑战,从而建立认同的附属性文化方式。
“光棍节”一方面是光棍们自嘲,表达渴望脱单的心情,这保持了对社会主流文化的身份认同;另 一方面也是青年们试图创造和表达不同于“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一主流婚姻文化的差异性。当今社会男女人口比例失调、工作压力大、交友空间有限、“房车婚 恋观”盛行、女性择偶要求提高,在这一系列问题背景下,“光棍节”也是青年群体“单身自豪感”的体现。
从“光棍节”到“双十一”:商业收编 + 与传统节俗共振
当光棍们在“光棍节”那天购买光棍身份证、印有“光棍”字样的烟盒水杯T恤以此庆祝节日的时候,商业其实已经开始观照“光棍节”了。
一般来说,每逢佳节,都会产生大规模的集中式消费,这早在南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记载。
节日中要履行的节俗事项都要在经济行为中才能完成,比如中秋节要买月饼、端午节要买粽子,这 是习俗的惯性对社会经济的“软控制”。民俗学专家田兆元教授就认为节日经济是国民经济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节俗消费是自发的、无需再去引导的,因为这 是民众的习俗情感所产生的认同消费。
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最早嗅到了“光棍节”的商机。在商业发展中,市场永远追求新奇性,因此 当亚文化群体产生出新的、对抗性意义的方式,这些风格很快就会被流行市场“收集”,这也是常理。而在阿里的强势导向之下,其他电商不甘示弱,纷纷紧随,掀 起的购物狂欢浪潮甚至席卷到线下实体店。
因为,时间点也刚刚好。
11月,前有国庆假,后有圣诞节,唯独中间这个月明明是秋冬换季的商业好时机,却苦于没有特 殊节日。于是“11.11”这样非假日形式的新节真是天赐良机。更何况“光棍节”是个天生的好名字,一个亲民、愉悦、戏剧性的节日,极大地激发了年轻人对 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反射和认知。若能加以引导,也能引发以年轻人为主力军的网购群体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并且,就中国传统节俗来说,“双十一”契合了传统节日的时间结构中经常出现的重数形式,比如 一月初一,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上巳节,五月五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九月九重阳节……很容易在国人中形成群体认同感。这也加速了“双十一”在青年之外更 广大群体中的接受和扩散传播。
声明:本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文章和图片由本网注册会员发布,如有涉及到相关方的合法权利,敬请及时告知本网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