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报道:两大党报刊文谈“李嘉诚撤资”:不值得大惊小怪
中国经济新闻网9月21日消息,《人民日报》和《经济日报》两大党报“不约而同”刊文对“李嘉诚撤资”做出回应。《人民日报》文章称,看待一件事情不能仅仅 停留于感性,斯人已去,难以挽留也不必挽留,市场经济本就是多元经济、流动经济,有人走、有人来,有人看跌、有人看涨。《经济日报》指出,任何资本的流动 都是为了寻求利益的最大化,本质上都是资本逐利的自然选择,不值得大惊小怪。要理性看待实业资本跨境流动。
《人民日报》文章认为,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超过12%,这么大的盘子、这么重的分量,一个商人的撤离并不能影响基本面。全球化时代,资本流动再正常不过,没必要对此风声鹤唳。
《经济日报》文章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不断深化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构建起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更加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在一系列强有力的制度创新和改革部署之下,外来投资对中国的投资信心正逐步增强。全文如下:
《人民日报》:对李嘉诚,与其挽留不如目送
作者:李克济
这几天,亚洲首富李嘉诚深陷舆论漩涡,关于他从大陆撤资的争论,仍然在唇枪舌剑地进行着。是正常的运作,还是道义的失守?是合法的进退,还是无奈的撤离?义愤填膺的道德审视、唱衰中国的负面猜测、恐慌情绪的传染效应……所有这些元素,使得李嘉诚的撤离变得十分敏感。
那么,如何看待李嘉诚“投资路线图”的转向?一些人选择从感性的角度来审视。改革开放以来,大陆的优惠政策、开放环境、巨大市场,是他走到今天的重要基石; 而这几年来,由于转方式、调结构,大陆经济增速主动回调,李嘉诚的选择就显得尤为扎眼。从普通人的朴素情感出发,好的时候同享福,遇到困难却不能共度难 关,这在观感上确实让一些人觉得有点说不过去。
然而,看待一件事情不能仅仅停留于感性。即便是有种种“看法”,也只能停留于个人内心的几 声嘀咕,却难以从公共层面进行“道德绑架”。毕竟,资本的本性就是逐利而动,市场的规则就是遵守法治,只要在法治框架内,资本享有来去自由的权利。李嘉诚 到大陆赚钱,如果因为曾经给予优惠而主张“不宜想走就走”,即便在道德上有正当性,在道理上也说不通,更与法治精神相悖。今天的大陆,政治清明、法治昌 明、市场透明,当然有足够的底气接受任何资本的归去来兮。只是,如果缺少这样的大视野,激于义愤而情绪失控,甚至公开叫嚣“别让李嘉诚跑了”,就显得有点 落后于时代的不自信了,也不利于企业家树立信心。
众所周知,北京长安街的东方广场,上海陆家嘴[2.76% 资金研报]的东方汇经,中国政治中心和经济重镇的标志性建筑,都打上了李嘉诚的烙印,他的撤离,无论如何都可能被视为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也可能带来一 些负面影响。说这不代表什么,肯定不现实,但如果对此做过度解读,甚至由此预测中国经济不行了,则显得有些夸大其词。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超过 12%,这么大的盘子、这么重的分量,一个商人的撤离能影响基本面吗?全球化时代,资本流动再正常不过,没必要对此风声鹤唳。
与一些人的 恐慌情绪相反,中国官方对此表现得从容淡定、举重若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日前表示,“更多的外来投资对在中国投资信心逐步增强”,“我们现在推进的 改革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斯人已去,难以挽留也不必挽留,市场经济本就是多元经济、流动经济,有人走、有人来,有人看跌、有人看 涨。只要中国深入推进改革、坚定完成转型、保持市场活力,就不用担心李嘉诚之后没有资本进来。我们能做的,不是自降身份的挽留,更不是激于义愤的谩骂,而 是把这个国家建设得更好,让今天的离开成为明天的遗憾。
资本没有国界,但商人有祖国。相信包容开放的中国,会为更多商人留一份温情,不仅 会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来容纳他们,更会以超越金钱的胸怀来温暖他们。如果仅仅把中国视为利益性市场,而不是战略性市场,一些人可能会选择离开。但时间将证 明,大陆错过的可能只是一两个商人、一两家企业,而他们失去的,则将是与中国一起成长的整个时代。
《经济日报》:理性看待实业资本跨境流动
作者:顾阳
任何资本的流动都是为了寻求利益的最大化,本质上都是资本逐利的自然选择,不值得大惊小怪。一些资本或走或留,应该予以尊重,并依法保障其有序退出的权利。 可以预见的是,不断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将为中国发展赢得主动;不断提升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将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一段时间以来,香港富商李嘉诚调整实业布局、陆续从大陆撤资的消息引起人们的关注。近来,一篇题为“别让李嘉诚跑了”的网文被恶意炒作,引发了更多的争论。透过网络上飞溅的口水,还原这场争论的本质,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实业资本的跨境流动?
从企业经营的角度看,任何资本的流动都是为了寻求利益的最大化,本质上都是资本逐利的自然选择,不值得大惊小怪。李嘉诚或走或留,作为他个人的选择,应该予以尊重,并依法保障其有序退出的权利。
在过去3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外资,包括港资和台资,是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未来,中国经济行稳致远,仍然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吸引更多的 外资参与我国的经济建设。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 战略,坚定不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定不移引进外资和外来技术,坚定不移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
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不断深化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构建起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更加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今年3月,我国发布了新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对外商准入限制从79条减少到38条,禁止类项目压缩到36条,允许类项目不再保留对外商投资股比的限制。这是外商投资目录颁布20年来历次修订中开放幅度最大的一次。
此前,新修订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也正式实施,新办法对境外投资确立了“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管理模式,引入了负面清单的管理理念,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政府核准范围,被认为是我国涉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的“破冰”之举。
不仅如此,我国还扩大了服务业和一般制造业的开放范围,扩大了商贸、物流、电子商务、交通运输、金融等领域的开放措施,取消了钢铁、乙烯、造纸、起重机械、 白酒等一般制造业的股比要求。同时,启动了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试点,强调对该放给企业的权力要放开手、放到位,负面清单外的事项完全由市场主体依法决 定。
在一系列强有力的制度创新和改革部署之下,外来投资对中国的投资信心正逐步增强。今年前8个月,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我 国外商投资增长了9.2%,境内投资者到境外投资规模也增长了20.8%。可以预见的是,不断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将为中国发展赢得主动;不断提升 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将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理性看待资本的跨境流动,就是要将市场可发挥作用的交还给市场,尊重并遵循自由、平等的市场经济规则。(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