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表显示,H&M的上装多集中于$10-$20和$20-$30,而ZARA的上装主要集中在$40-$50,其余的大多处在$20-$40,而H&M的裙装则分布在$20-$30和$40-$50这个两个区间,ZARA主要集中在$40-$50。
因此可以说在定价策略上,H&M倾向于同时销售高价和低价两种商品,以满足不同需求的人群,而ZARA则主要是依靠较集中的价格,提供不同的款式和面料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同时,ZARA的价格是连续性增长的,而H&M的价格产生了断层,但是高价的商品款式十分稀少,因此H&M仍然在尝试满足消费者对于高质量商品的需求。这从H&M不断通过与设计师和名流的合作也可以看出来。
3. 降价和补货策略:
截止到目前为止,两个品牌线上销售的情况表现为:H&M有24.2%的产品在降价销售,其中9.3%的产品降价超过50%;而ZARA仅有 3.2%的商品降价销售,其中0.2%的商品降价超过50%。此数据说明H&M相比于ZARA更加依靠打折来清理存货。但是,原因是为什么?
我们可以看两个品牌的补货策略:到目前为止,ZARA的补货率仅为2.8%,H&M为23.1%,两者都是以补充女装为主(这也说明了女装销量大,存货周转率高,因此以商业利益为主要策略影响因素的H&M的女装占据主导地位)。
还有一组数据不可忽略,就是ZARA到目前为止全价销售最久的商品(oldest full-priced products)是在2013年11月上架的,而H&M是在2011年5月上架的。
综上所述,ZARA采用的策略是低补货率,少量降价,H&M采用的策略是高补货率,大量降价(无论是产品数量还是降价幅度)。那么ZARA低补 货率,少量降价的策略是如何获利的呢?答案就是不断推出新品,用新品代替已经销售完的商品,尽管该商品销量很好。而H&M的策略是如果该产品销量 好,则不断进行补货,直到产生存货积压为止,再打折出售。
ZARA的策略貌似减少了库存压力,但是正是由于不断更新产品,才使得ZARA的设计师团队和买手团队不断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ZARA这一策略的风险在于新产品开发,而不在于库存。
比如最新的数据显示,ZARA近两个月新产品上架增长了72%,而降价产品也比之前减少了72%,H&M的新产品上架增长了45%,而打折商品 数量增长了154%,在这过程中,ZARA的打折商品50%被售光,H&M的打折产品20%被售光。同时在上架的新产品中,ZARA平均41天售 完一个新产品,而H&M需要153天。
因此ZARA的这一策略用品牌溢价以及打折促销吸引低端消费者,清理库存。同时,减少打 折商品数量不但造成了“稀缺”和“抢购”的感觉以推动打折商品的销售,而且为新品的推出让出了道路。H&M的策略则更加稳健,虽然库存有较大压 力,但是不断补充畅销商品再打折出售得以保证大量的营业收入,减少了新产品开发的风险。
最后,上一张图来说明ZARA和H&M新产品更新的对比。(忽略Forever 21和Topshop)
最后归结到终端策略,其实很简单,ZARA提供数量相对平衡的产品线,并且价格相对集中,同时依靠强大的买手团队和设计师团队保证新品的销量,降低库存压力。
H&M的决策方式更加商业化,产品方面偏向于库存周转率高的女装以保证收入,再利用价格可选区间大的定价策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依靠传统的但是稳健的补货策略和打折的促销方式来保证销量,清理库存。
写到这里,我并不想说这两种策略谁更加有利于当今的时尚品牌发展。就如同销售驱动型公司和技术驱动型公司一样,只有了解自己品牌的优势,才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定策略,决胜终端。国内很多品牌想一味地模仿ZARA模式并不能成功,也是这个道理。
或许我们只看到了快时尚商业模式所展现的“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道理,就认为只要达到快,就可以复制ZARA们,但是这些品牌表面上的失之毫厘,其实是内在的差以千里。
内功只得修炼,模仿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