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绘:LAN CLUB 之殇
赵卓
8月5日下午,时代周报记者再次来到位于建国门外LG双子座大厦的LAN CLUB,还是一样的装修和品位,世界名画挂满屋顶,来此消费的顾客却更少了,偌大的几个厅中,只有稀稀落落十来个人在喝茶、就餐,甚至还没有服务人员多,晚上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40元一杯的果汁,居然不是鲜榨的,而是直接将超市售卖的果汁饮料倒进杯中销售,而且,还不是那种类似汇源的高浓度果汁,而是含有少量果汁的低浓度果汁饮料。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装修得美轮美奂的高级会所,始终门前冷落车马稀。
这家会所,以兰命名,连碟子、餐巾都是定制的,上门印有LAN的标志。在上世纪浩浩荡荡的出国潮中,一个叫张兰的女子满怀憧憬地去海外淘金,她做着男人都难以承受的体力劳动,同时打了六份工,用了两年的时间,带回来两万美元,用这笔钱开了她的第一家餐馆:阿兰酒家。
2000年,已经拥有了一家海鲜大酒楼的张兰卖掉所有产业,用所得的6000万现金,创建了俏江南,凭借精准的定位和营销,俏江南很快风生水起,2005年,世界著名企业菲亚特集团提议以10亿美元入股俏江南,但被张兰傲娇地拒绝了,这也使得她错过了高端餐饮连锁发展的黄金时机。
彼时,俏江南的现金流还相当好,张兰一心扩大经营,先走了加盟扩张之路,为后来的食品质量安全埋下隐患,另一方面,俏江南完全轻资产运作,基本所有的经营场所都是租赁的,没有产权。
之后的2006年10月,汪小菲和张兰又在北京的黄金地段创立了一家顶级时尚会所:LAN CLUB。LAN CLUB营业面积近6000平米,内部共拥有35个VIP包间,以及酒廊、雪茄吧、生蚝吧、宴会厅、法式大餐厅等,可同时容纳1200位宾客。
这 次张兰可谓一掷千金:在装修时,花了1200万元请来了设计巴黎Bacca-rat水晶宫的法国设计师菲利浦?斯塔克(Philippe Starck);“一只水晶杯上万、一把椅子18万,一盏水晶吊灯40多万”的说法挑战着人们对高档餐厅的想象;连卫生间的水龙头都是纯银打造的天鹅造 型。
最终,这家满屋顶镶嵌着世界名画的高级会所,总投资超过3亿元人民币,年租金也高达2400万元。据说,前香港特首董建华就非常喜欢LAN CLUB,而汪小菲最爱看到的,就是每一个进入LAN CLUB的顾客,眼睛睁大,嘴张成O形的那一刻。
在 经济领域,有一个著名的摩天大楼定律,说的是摩天大楼建成之时就是危机开始之日,这个定律在俏江南身上同样应验。可以想象,这3亿元的巨款是如何抽干了一 家餐饮企业现金流的,以往俏江南开店,成本在1000万-3000万元,取中间值计算,3亿元意味着俏江南一年少开15家(后来俏江南将开店成本控制在 500万元)。
2007年,俏江南曾对外宣称其销售金额超过10亿元,按照餐饮行业10%的平均利润率计算,那俏江南一年的净利润不过1亿元,换言之,LAN CLUB花费了俏江南三年的净利润,并影响其扩张速度。
但 这些,都被金碧辉煌的LAN CLUB所带来的荣耀掩盖了,2008年,俏江南又在上海开了一家LAN CLUB,这是一个四层的独立建筑,其中挂着当代著名画家刘小东长10米、宽3米的巨幅油画《三峡新移民》,这是在2006年的保利秋季拍卖会上,张兰用 2200万元拍下的。
这一年,张兰成为奥运火炬手,俏江南已被选为奥运定点餐饮提供商之一,旗下的LAN CLUB成为了奥运会指定接待场所。
在彼时张兰的规划中,俏江南将在3-5年内开300-500家餐厅,每年开出新店100家左右,“下一个十年,当你去巴黎、纽约,你在任何商务的角落,都会看到俏江南;下一个十年末,我们希望能够进入世界五百强”。
而一手打造了LAN CLUB的汪小菲,则有更远大的理想:在纽约新世贸中心拥有两层代表世界最高端品质的LAN CLUB、俏江南自己的酒店、香水、服装……俏江南要做的,是一个来自中国的奢侈品牌,就像是法国的奢侈品协会,拥有涵盖这个领域各式各样的产品。
但是,这家倾注了张兰母子全部心血的会所,经营情况却不甚理想。时代周报记者曾去过两次LAN CLUB,每次消费者都寥寥无几,由于生意冷清,服务人员也有些懒散,甚至不会主动给茶水续杯。
在香港上市前夕,汪小菲将始终不盈利的LAN CLUB卖掉,接盘方据说为汪小菲一位从事地产行业的朋友,目前汪小菲还在帮助打理。
汪小菲自己的说法是:为了专注,“在中国做企业一定要专注,专注一个品牌把市场做稳后再做第二个品牌”。但处于黄金地带的LAN CLUB定位模糊、经营不善却是不争的事实。
奇怪的是,彼时微博认证为俏江南兰会所的副总裁杨凯的用户在微博上表示,“俏江南出售LAN CLUB是不实际的信息”,而包括俏江南市场公关部经理赵炜在内的多位俏江南员工表示,对于俏江南出售LAN CLUB并不知情。兰会所北京和上海两家门店的工作人员也表示,并不知道所工作的“LAN CLUB”已经换了老板。
大股东可以随心所欲,而管理层则往往毫不知情,这或许是典型的家族式管理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