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边的郎平嗓音沙哑,场内的姑娘们肆意地拥抱欢呼着。中国女排在里约战胜了东道主巴西女排,成功晋级4强。
小组2胜3负?球员普遍年轻?面对卫冕冠军毫无优势?
但是中国女排的精神长存,女排姑娘有她们的“妈妈”——郎平。
在郎平的精心打造下,三年多前还青黄不接的中国女排,在去年拿到了世界杯冠军。郎指导锻造了新人,让深埋国人心底的女排精神重新唤起。
对于中国女排,郎平永远拥有“饥饿感”。
我定下目标,做好失败的准备
2013年4月,郎平临危受命接手女排,她知道这是一个并不讨喜的位置,但她决心闯一闯。
郎平的神奇就在于她的勇气。为了打造一支可以冲击世界冠军的球队,她毅然选择对球队进行大换血,“既然选择了执教中国女排,那么我就定下目标,做好哪怕失败的准备。”
敢于发挥、敢于承担责任,这是郎平在平时训练中,一再和队员们灌输的思想。这也与她当年的经历有关。
1978年,曼谷亚运会,刚刚入队不久的郎平便顶替主攻手杨希的位置。于是,18岁生日那天,郎平首次亮相亚运会出战韩国队,但在面对日本队时,她却因不断失误被替换下场。
“既然启用新人,花点学费值得。”这是当年袁伟民的座右铭,如今同样也融入了郎平的执教理念中,‘起伏’是正常,但培养好年轻球员更重要。
这些场下喜欢上网、晒自拍的年轻球员在郎平口中“更活泼、更聪明也更有激情”,但在球场上最大的主心骨就是55岁的主教练。
在这支90后甚至95后占据大半江山的球队,郎平自己也在不断调整角色,她时常需要在严厉与温和间来回切换频道。
“我现在的年龄比她们有些父母还大,我带她们就像是带自己的孩子一样,特别是一些18、19岁的队员,可不都是孩子吗?”
我还承担着母亲的责任
相比当年第一次执教中国女排时的严厉不同,现在的郎平懂得和这些孩子“迂回作战”,“现在会更有耐心,那会比较冲,现在考虑的问题更成熟、更多一点。”
在场上她言传身教。腰椎不好的她走起路来略显蹒跚,但一旦要讲解技战术,还是选择亲自上阵,哪怕训练课后,自己也要花上半小时做理疗
声明:本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文章和图片由本网注册会员发布,如有涉及到相关方的合法权利,敬请及时告知本网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