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产
如果说,科蒂(Coty)决定停售丁家宜的消息来得“突然”了些,那么,对丁家宜而言,“戛然而止”的不只是销售。
“工厂已经解散了。”6月6日,一消息人士对新金融记者说。当天,几位曾经的丁家宜员工也对新金融记者表示,“已经停产,但具体时间不详。”
过去的几天,在日化行业,以及媒体的口诛笔伐中,有关国产与外资的“纠结”在轮番上演。而根源则是6月4日的一条“独家爆料”的微博,外加一张来自科蒂内部的“邮件截图”。
“爆料”的核心内容是,科蒂将停止销售丁家宜,还将重组其在中国的业务构架。当天下午,科蒂发布了官方声明。“声明”不仅证实了“停售丁家宜”,还声称从7月1日起,由利丰集团代销其旗下芮谜、花花公子、阿迪达斯等品牌。
“科蒂大众化妆品中国区业务业绩不如预期的理想,同时影响了科蒂集团的总利润,因此,寻求另外一种可以让我们的核心品牌在中国持续生存的方式,成为当务之急。”此前曝光的邮件,充分阐释了“停售”和“代售”的原因。
科蒂此举,在中投顾问化工行业研究员常轶智看来,是其由自身开辟渠道转向由代理商负责销售的方式。
“原本想借收购丁家宜进入中国市场,布局渠道,但由于水土不服,在华的发展遇到瓶颈,以致丁家宜走向没落、科蒂自身业绩下滑,反而赔了夫人又折兵。”常轶智对新金融记者说。
作为一家2013年在纽交所上市的上市公司,科蒂并没有披露有关丁家宜是否停产的消息。
“以后有可能买不到丁家宜的产品了,但目前有关产品的售后、投诉还可以通过客服热线来解决,至于客服‘工作’到什么时候,还没接到通知。”6月6日,丁家宜400热线一客服人员对新金融记者(消费者身份)表示。
对工厂是否停产,员工如何安置的问题,该客服表示无法回答。
一位丁家宜产品的销售人员向新金融记者表示,“丁家宜已停产”,并称目前销售的有关产品都是库存,“卖完了,就没有了。”
相关的佐证是,6月5日,“苏州吧”内,一自称是丁家宜员工的人,以吐槽的方式“透露”了目前有关丁家宜员工以及丁家宜生产的情况。
该员工在贴吧内表述,“公司马上倒闭了,其他员工都签好字赔偿完回去了,只有我在上班,现在产线就我自己了……”而只有其上班的原因是,“工伤后无人处理”。
丁家宜的官方微博停在了5月5日,其微博简介显示,“2011年,丁家宜加盟全球第一香水集团——科蒂。借此,丁家宜得以利用科蒂全球市场资源和先进护肤科技,加速其向世界品牌迈进的步伐。”
唱衰
不论是丁家宜“停售”还是丁家宜“停产”,对以往的丁家宜员工而言,都较为平静。
“生意人的目的就是赚钱,不奇怪。”甚至对丁家宜或将“暂停”的命运,也在“意料之中”,在丁家宜发展辉煌时期离职的员工周冉(化名)对新金融记者说。
他说自己离开丁家宜已经有些年头了,但却一直关注着丁家宜的发展。创建于1995年的丁家宜培养了很多化妆品行业的从业人员,当然,他们也一起见证了国产化妆品的发展史。
梳 理丁家宜的发展轨迹,周冉称,2004年-2007年是丁家宜逐渐走向发展巅峰的时段。彼时,化妆品厂家还不太重视“终端”,而丁家宜以KA(大型连锁) 渠道为主的渠道策略为其带来了销量。当一线员工认真做好陈列、堆头、张贴海报等事宜后,丁家宜的销量也被慢慢拉了上来。
“这在当时是没有想到的,因为当年行业里还不怎么重视做终端。”周冉说。他记得一个极端的例子,北方一城市代理,在“防晒季”来临前认真地做了3个月的终端,当年的业绩就翻了几番。
周冉表示,受益于KA渠道,丁家宜随后又拓展了百货渠道和化妆品店的渠道。因丁家宜在渠道“下手”较早,以至于在其辉煌时期,丁家宜在国产化妆品的年销售排行榜上能占到前三。“现在,仅在KA渠道恐怕也进不了前十了。”
周冉称,可能是因为有“小护士”、“大宝”等不太好的先例,当科蒂要收购丁家宜的时候,很多人便不再看好丁家宜的未来。真实的故事是,“有个代理商,在得知丁家宜被科蒂收购后,当即要求退钱,并表示不再代理丁家宜的产品。”
有关丁家宜销售业绩的下滑,从媒体报道上看,始于2009年,在2010年科蒂宣布收购丁家宜的同时,就有媒体报道称,丁家宜遭遇发展瓶颈,2009年比2008年的销售额下滑了近10%,利润增长动力不足。
之后,丁家宜的业绩便一直走下坡路。周冉称,据他所知,最严重的区域,业绩下滑一度达到70%。
这并不妨碍科蒂是一家优秀的化妆品公司。常轶智表示,科蒂在如今的世界化妆品领域中地位算是后起之秀,旗下产品占市场份额较多,尤其是香水业务,在全球市场排名第二。品牌影响力较大,相比国内化妆品品牌更容易与国际接轨。
相较于科蒂在华的未来,丁家宜的“结局”更受关注。
6月6日,新金融记者就丁家宜是否已经停产、员工如何安置、对丁家宜“未来”的规划以及2014年其在华发展策略所期望实现的目标等问题向科蒂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发送了采访提纲,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